關于禪修,在古代是講究如何在日用中落實,在日用中轉化自己的習性,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。從現代意義來講,禪修,就是要把禪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。
點點滴滴,就是方方面面,也就是時時刻刻,每一個當下。這需要有很好的禪修基礎和體驗,要功夫很深的人才能做得到,要老參上座才能做得到。
我們的生命究竟是什么?生命的存在,是以生活為依托。生命離不開生活,生活的本質就是生命。生者,生命;活者,活動。
不但修禪不能離開生活,做任何一件事,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,公事還是私事,國事還是家事,天下事還是一己之事,都與生活息息相關。如果沒有了生活,這個世界也就不存在了,沒有了生活,人類所擁有的一切也都將煙消云散。
我們坐在這里干什么呢?在過禪修的生活。用現行的法律語言來表述,就是我們在過宗教生活;用宗教的語言來講,我們在過靈修的生活。這些都是指精神層面的生命活動狀態。從物質層面來講,我們在進行禪修。
過禪修生活的同時,也不能離開物質生活,這兩種生活幾乎是同時存在、同時進行的。因為任何高尚、清凈的生活,修行的生活,靈修的生活,都要以物質為基礎,以物質為條件和依托。
我們在此禪修,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,能夠在露天進行的時候畢竟很少,即使是在露天進行,也要以物質為基礎。更何況我們還要辟一間靜室,夏天要有降溫設備,冬天要有取暖設備,坐下來要有比較松軟的墊子,還要用保溫的小被褥把腿捂住,以防受風;要飲食,要睡眠,要經行,這一切都是以物質為依托的。
人類的生活從總體上來劃分,可能就是這兩大類: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。這兩大類是同時存在,同時進行。如何使這兩種相互交叉的生活,都能有禪的意境、禪的味道、禪的喜悅,這就是禪修的必要之處。
在實際生活中,人的主觀意志和客觀現實是有距離、有矛盾的。客觀現實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,而我們的主觀愿望有著無限的能量。人們往往都是想入非非,得不到的東西想要得到;不能隨便講的話,非要講出來不可,一吐為快;不能做的事,非要去做。
這樣就會給我們的物質生活、社會生活以及個人生活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。有了矛盾也就有了煩惱,這些煩惱怎么解決呢?想讓社會無限制地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,這根本辦不到。想要改變外在的世界,想讓現實存在來符合個人的主觀愿望,這種想法在任何時候,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可能。
從禪的角度來講,想要改變他人,這完全是錯誤的。一個人只有改變自己,你才稍微有一點點主動權;要想改變他人,那是連一點點主動權都沒有,連一點成功的希望都沒有。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訓,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。
用什么來改變我們自己呢?我們的主觀與客觀相接觸的時候,有種種煩惱。煩惱之多,可以用八萬四千來形容,要對治這么多的煩惱,就要有各種不同的方法,各種不同的法門,八萬四千煩惱就要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。
禪,是其中最究竟、最徹底、最便當的一個法門。它隨時可以修,隨地可以修,任何人也都可以修。昨天我講過,不分男女老少、貧富貴賤,這個法門可以適用于每個人。簡便到什么程度呢?
只要你關注當下,把你的心從金錢那里拉回來,從想要得到地位那里拉回來,從想要滿足種種不合理的需求那里拉回來。拉回到什么地方?拉回到當下這一念。
你就緊緊地盯住當下的念頭,清醒地、輕安明凈地覺知當下的念頭。朝如是,夕如是,不要讓它跑掉,長久地訓練,這個念頭自自然然就聽你使喚了。這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方法。
各位可以仔細想一想,回憶一下,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,是不是存在這樣的一些事實:有時候,希望得到一個安慰,得到一點笑容,得到一句鼓勵的話,比想要得到金錢更苦惱。
現在的人,生活基本上得到了改善,金錢的匱乏感已經不是很嚴重,但人情冷暖、世態炎涼,這是一個非?,F實的事。在這些現實面前,我們有煩惱怎么辦?自己來消化,自己用禪的方法來解決,一切法皆空。
我們的念頭,我們想要得到那些難以得到的利益的念頭,必須要自己來克服它,用另外一種念頭來代替它。你時時關注當下,除了當下這一念清明自在以外,其他的念頭就不會生起。
如果生起了,冒出來了怎么辦呢?念起即覺,覺之即無。時時覺照,一切妄念、邪念,當生即滅。時時刻刻讓自己的心像虛空一樣,包容一切,化解一切,人生智慧的光芒就會從虛空中顯現出來。
生活是如此的殘酷,我們該如何面對呢?將禪融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去,讓禪來占領我們整個心靈的空間,這樣,我們就會到處隨緣,到處自在,到處喜悅,到處清涼。